扛起普法教育的大旗!
引领普法教育走基层!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022/9/1 9:39:54 来源:人民网
0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1日 09 版)

                                                                           


                                           安徽芜湖市孙村镇龙华村,民警走村入户向群众宣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安全知识。
  肖本祥摄



                                                                        


                                                    江西上饶市余干县三塘乡三溪村蜡烛岗水库风景。
                                   韩海建摄


法治中国建设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 魏哲哲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法治中国建设阔步前行,谱写了“中国之治”新篇章,开辟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取得重大进展,法治领域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推进,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通过!”

2021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掌声经久不息。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其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引人注目,“法治”,是这份中国行动指南的一个关键词。

“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法治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科学把握中国法治发展内在规律,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思想指针。

法者,治之端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推进。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一系列重要工作,在党的历史上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第一次”。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对决定稿作了说明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央全会,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8年8月,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

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21年10月,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召开,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全面系统研究解决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宏伟蓝图更加清晰。

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后,《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密集出台,勾勒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施工表”“路线图”,法治中国建设行稳致远有了具体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

滥用网络轨迹、大数据“杀熟”……如何保护好个人信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2021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法律在理性中体现着温度。翻阅这部法律,共8章74条,诸多条文设置直指现实生活中个人信息被泄露、个人权益被侵犯的顽疾、痛点,回应了社会公众的关切,反映时代应有的价值追求。

科学完备、统一权威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基础。

编纂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重要法律——民法典。国家安全、卫生健康、公共文化等重要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统领性法律相继制定出台,生态环境、教育科技等重要领域的法律进行了系统全面修订,网络信息、生物安全等新兴领域立法取得突破,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统筹推进,涉外领域立法不断加强……我国立法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统筹运用立改废释纂,发挥其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纠正历史遗留的冤错案件,司法力量集中到办案一线,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司法机关面貌一新,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成熟完备;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着力解决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文明、不透明等问题,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更加完备,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法治实施体系更加高效,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法治监督体系更加严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法治保障体系更加有力,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人才、科技等重要支撑;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为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以法治固根本——

2018年3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迎来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次国家领导人宪法宣誓。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铮铮誓言,以上率下,展现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定意志。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构成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象征与标志重要制度;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修改,巩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确保香港长治久安和长期繁荣稳定。“中国之治”的基石更加巩固。

以法治稳预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各类市场主体的竞争环境更加优良。十年来,我国依法查处垄断案件794件,不正当竞争案件23.4万件,审结经营者集中案3822件,及时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医药、公用事业等领域的竞争违法行为,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审查政策文件468万件,纠正废止排除限制竞争的5.3万件,有力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营造各类所有制、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依法保护创新创造,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之路。2013年以来,制定惩罚性赔偿等21件知识产权司法解释和12项司法政策,集中发布一批典型案例,依法制裁恶意侵权,营造了开放、公平、公正的科技发展环境。

实施外商投资法,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用法治稳定预期,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以法治利长远——

保驾护航生态文明建设。出台“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制定修改长江保护法、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开展生态环保督察,及时纠正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建立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开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筑牢生态文明司法屏障……法治守护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助推社会风清气正。旗帜鲜明鼓励见义勇为,推动形成尊崇英烈的良好社会氛围,依法保护正当防卫,依法惩戒失信行为等。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更深地交融交汇,树立了社会良好风尚,也树牢了全社会的法治信仰。

世纪征程,波澜壮阔;千秋伟业,浩荡前行。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亿万人民的法治信仰日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法治中国建设阔步前行。




为复兴伟业筑牢法治根基(潮头观澜)

张 璁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领航伟大征程。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引领法治中国建设阔步前行,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再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位置,向着全面建成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如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展。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全面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民法典实施

托举人民美好生活(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 倪 弋

“在小区遛弯,谁承想一瓶矿泉水从天而降!”回忆起差点被高空抛物砸伤的经历,广东广州市民庾某仍心有余悸。庾某在自家小区花园散步,黄某家的小孩从35楼抛下一瓶矿泉水,掉落到庾某身旁,致其受惊吓并摔倒。黄某向庾某支付1万元赔偿后,便拒绝支付剩余治疗费,庾某遂向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起诉。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法院最终判决,黄某向庾某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合计8.3万元。

这则案例,是民法典实施后人民法院首次判决高空抛物者承担赔偿责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的典型案例,也是民法典有效实施的一次生动实践。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民法典体现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

依法公正裁判一系列民事案件,通过一个个司法案例,让民法典条文变得鲜活起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民法典就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以民法典权利规定为遵循,将检察监督与司法救济并重;充分发挥民法典定分止争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等相互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民法典实施以来,民法典的新规定新精神新理念得到全面实施和有效执行,共同托举起人民的美好生活。




公益诉讼

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 亓玉昆

在江苏扬州有一条河,叫廖家沟。廖家沟北接邵伯湖,南连长江,是淮河入江泄洪主要河道之一,也是扬州市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放眼望去,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而就在几年前,水面还浮满垃圾和杂草。

改变,得益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

过去,扬州市广陵区某建材公司未经水利等部门许可,在廖家沟河道建设搅拌站等设施,严重危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与河道行洪安全。当地水利局多次对该公司作出拆除违章建筑物等行政处罚决定,但该公司在限期内始终未予拆除,仍长期占用河道。在此情况下,水利局没有依法予以强行拆除,致使社会公益持续遭受损害。

广陵区检察院了解这一情况后,马上启动公益诉讼程序,依法对水利局、属地镇政府等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各方全面履职,合力整治。

针对该建材公司侵占河道危害公益的违法行为,广陵区检察院向扬州市检察院移送线索。扬州市检察院随即进行民事公益诉讼立案,多次对公司负责人开展询问谈话,分析法律风险,提供合理建议。

经过多方联动履职,该建材公司拆除全部违章建筑,多年问题终被解决。

这是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助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生动缩影。公益诉讼开展5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全国检察机关通过办案督促恢复被毁损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约786万亩,回收和清理各类垃圾、固体废物4584万余吨,追偿生态修复、环境治理费用93.5亿元。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1日 09 版)

(责编:白宇、赵欣悦)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普法教育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师团队 普法团队 证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