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普法教育的大旗!
引领普法教育走基层!

三大“暑期档”诈骗套路揭秘

2024/8/15 11:33:2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答笛

□鲍欢

在漫长炎热的暑假里,有些学生盼望通过兼职减轻家庭负担,也有刚毕业的学生着急“提升学历”找个好工作,还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择名校不惜“下血本”……急于求成的心态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也让暑期成为诈骗案高发期。

近日,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人民检察院公开了3起暑期诈骗案的相关案情,希望能通过剖析其中的“套路”,帮助学生及家长们提高警惕,远离“陷阱”。

暑期做兼职却沦为诈骗帮凶

“检察官阿姨,我已被实习的公司录取,今后我一定踏实工作,遵纪守法。”7月10日,小锋(化名)给张湾区检察院未检部门检察官打电话报喜。

2023年暑假,在职高读高三的小锋准备利用暑期挣点生活费。一次与同学聚餐时,17岁的小锋结识了大自己几岁的高某,后者将通过“手机口”挣钱的路子教给他。按照高某的“指导”,小锋买了两部手机,办了张电话卡,并在网上搜索“上家”。准备就绪后,每天小锋就用一部手机与“上家”通过QQ语音通话,另一部手机按照“上家”提供的号码给“客户”(即受害人)打电话。

在电话中,“上家”声称自己是某平台客服……小锋这才明白,对方是在进行网络电信诈骗,可他仍没有停止“工作”,每天晚上都会收到“上家”的200元红包。一周后,小锋的手机卡被封停,他才结束“兼职”。他帮助诈骗团伙拨打的277通电话,导致1人被骗4.9万元。

今年1月,该案被移送至张湾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电话卡被封停后,我就开始怕了。”在讯问中,小锋向检察官坦白说,他事后十分害怕,他姐姐答应只要他认真悔改,愿意帮他赔偿被害人的全部损失。

经过社会调查,办案检察官发现,小锋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但与家庭成员关系和睦,在校表现也很不错,曾获得优秀班干部和德育标兵。

“应该给这个即将走入社会的孩子一次改正的机会。”3月15日,张湾区检察院召开不公开听证会,拟对小锋作附条件不起诉处理,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同意。进入6个月的考验期后,小锋及时反馈自己的实习和思想、生活情况。

向小锋传授挣钱“路子”的高某,因犯诈骗罪和传授犯罪方法罪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

“‘勤工俭学’,一定不要被虚假招聘广告中的诱人条件所迷惑。”办案检察官提醒说,有些工作打着“轻松赚钱”的旗号,却是为诈骗团伙拨打诈骗电话的“引流”窝点,如果遇到虚构身份,通过拨打电话让对方加入QQ群、微信群等工作方式时,你可能已经在为诈骗分子提供帮助。

9人想免试读本科被骗16万余元

2022年暑期,苦于工作难找,刚走出职高校门的小蔡想要报考全日制本科的课程。网上一家教育中介“学费不高,免试入学,两年拿证,不过包退”的广告语,让小蔡心动,遂在客服引导下,添加了白某的微信。

得知小蔡急于求职,白某便说自己有多年经验,有门路帮小蔡“一步到位”,办理全日制本科学历提升事宜。

与家人商议后,小蔡很快报名,并介绍有同样需求的姐姐蔡女士一起参加,与白某所代表的“店家”签订服务协议,支付了前期的8万元学费。店家在协议中承诺,将帮助小蔡和姐姐成功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指导他们开展准备工作,并负责考试协调事宜,确保二人取得国家认可的全日制本科学历。

看着店家朋友圈里的“成功案例”,以及对报考信息的专业解释,小蔡信以为真。可他左等右等,也没收到报名成功的信息。半年过去了,眼看着多地的考试正式开始,着急的小蔡多次询问店家,对方却推说要等有学籍的学生由于家庭困难、被开除、辍学、意外死亡等原因上不了学,再顶替他人的学籍。

小蔡觉得这些说法十分离谱,便报了警。经警方调查,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白某利用被害人提升学历的急迫心理,虚构可以不限学校、不限专业帮助获得全日制大专、本科学历和相关资质证书等事由,共向9名被害人骗取16万余元,其中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和打工人。

今年1月,该案被移送至张湾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经过检察官反复释法说理和劝导,白某认罪认罚,其家属帮助退还了所有被害人的损失。白某最终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4万元。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报考,最终都需要通过国家正规考核,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和学历证书。”办案检察官提醒说,所谓花钱就能上好大学、获得好文凭,都是犯罪分子精心铺设的骗局。

家长想“择校入学”被骗数万元

7月15日,张湾区检察院检察官通过电话回访家长马先生,对方高兴地表示,经过一年复读,他的女儿婷婷中考成绩不错,能够凭实力上心仪的高中了。

然而,去年暑假,马先生却是在焦虑和失望中度过的。婷婷学习刻苦,但不料中考失利,“望女成凤”的马先生决定“托关系”,让孩子读上重点高中。他听人介绍说,做建筑生意的夏某人脉很广,认识不少“领导”,便通过中间人联系上对方。夏某向马先生信誓旦旦地保证:“孩子的事我肯定上心,不过3万元的咨询顾问费、请托交际费少不了。”

马先生向对方转账3万元,夏某要求其将婷婷的简历发给自己“运作”。此后,夏某会不时向马先生透露一些入学情况的进展,让他更加放心。

随着开学季临近,婷婷入学的事却迟迟没有音信。马先生每次催问,夏某总是以手续在审批、在等领导消息等理由搪塞。看到别家孩子都在为入学做准备,婷婷却只能待在家里,马先生愈发焦急。在他不断追问下,夏某终于承认,自己在教育界并没有“人脉”,收的钱都用作平时花销和偿还债务了,愤怒的马先生随即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与马先生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另外两名家长。到案后,夏某退赔3名被害人全部损失,而婷婷无奈选择复读。经张湾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夏某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本无可厚非,但如此‘择校’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耽误了孩子正常入学。”在办案检察官看来,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家长应理性看待校际差异,多多陪伴、鼓励孩子,帮他们找到合适方向,而不是让孩子们觉得“通关系”“走后门”才是升学的捷径。

“有些谎言根本经不起推敲,却依然能屡屡得逞,就是因为被害人都有‘急于求成’的侥幸心理。”检察官分析说,诈骗分子的骗术一直在更新迭代,但不变的是利用人性弱点,编造各种理由让人交付钱物。因此,多学习防骗知识,认清“套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才是上上之策。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普法教育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师团队 普法团队 证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