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普法教育的大旗!
引领普法教育走基层!

法院披露假章假证类犯罪产业链

70%以上存在跨地域犯罪团伙作案
2025/2/17 11:37:05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近年来,涉假章、假证类犯罪已经呈现出团伙分工专业化、制假种类多样化、衍生犯罪频发化等特点


视觉中国供图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近年来,涉假章、假证类犯罪的作案手段不断翻新,有的甚至形成内容完备、功能齐全的“产供销”黑灰产业链条。

《法治周末》记者近日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获悉,西城区法院在对近几年的案件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后发现,该类犯罪已经呈现出团伙分工专业化、制假种类多样化、衍生犯罪频发化等特点。在西城区法院近5年审理的涉假章、假证类案件中,70%以上存在跨地域犯罪团伙作案的情形。

伪造能“验真”的假“特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

在孙某强、韩某平等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案中,孙某强初中肄业后一直待业在家,一次和朋友聊天时谈及有些没有特种作业资格的人想通过伪造证件从事相关工作,但苦于此类证件专业性强且查验程序严格,很难“以假乱真”。平时对电脑知识较为感兴趣的孙某强便动起了“歪脑筋”,找到在电脑专业论坛认识的一名网友,委托其设计多个虚假的国家机关网站、网页,并在假网站中设置验证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功能。

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孙某强通过维护、运营上述网站、给下线人员派发授权点、提供登录账号等方式,伙同他人伪造特种作业领域安全生产资格证书共计18700余个。韩某平作为孙某强的下线,使用从孙某强处获取的授权点,通过使用账号登录涉案网站的方式,伙同他人伪造上述电子证共计10200余个。为将伪造的电子证转化为实体证,韩某平还伪造国家机关印章57枚。

“孙某强等人伪造证书并设立假冒国家机关网站的行为,对于公众具有极强的迷惑性,给企业安全生产和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重大的风险隐患。”西城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张岩在通报此案时表示,经审理,西城法院以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判处被告人孙某强有期徒刑九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以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判处被告人韩某平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9万元;责令涉案人员继续退缴违法所得。

西城区法院相关办案法官介绍,该案伪造的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涵盖多个高风险作业领域,数量达上万个,给企业安全生产带来重大风险隐患,社会危害大。每一个假证后都有一名不具备资质的特种作业人员,每一个假证都可能成为安全生产的“隐形杀手”。

记者获悉,该案件于近日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惩处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犯罪典型案例。

除此案外,最高法还遴选发布了4件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犯罪典型案例。最高法表示,近年来,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犯罪呈现产业化、链条化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犯罪的情况日益增多,此类犯罪因手段隐蔽性、欺骗性更强,目标对象不特定,社会危害更大。

打印店沦为“制假作坊”

而在西城区法院审理的“姜某帅等伪造证件、印章案”中,姜某帅是一家打印店的老板,除了经营正常的打印、复印业务外,偶尔也会接一些“特殊”文件制作的“私活”,如房产证、户口簿等。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姜某帅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造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并不再满足于“熟客”介绍,而是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广告等方式做起了线上“生意”,除了常见的房产证、户口簿、身份证等国家机关证件,还有各式公司、企事业单位印章,甚至还有武装部队印章,姜某帅“来者不拒”,客户需要什么,就能伪造什么,正规打印店逐渐沦为“制假作坊”。

2023年3月,姜某帅被公安机关抓获,在其暂住地起获大量伪造的房产证以及国家机关、公司、企事业单位等印章。

经查,2019年至2023年3月间,姜某帅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采用自行制作的方式,共计伪造国家机关证件80个、国家机关公文2件、国家机关印章48枚、公司印章399枚、事业单位印章4枚、居民身份证25个、武装部队印章2枚,非法获利人民币9.2万余元。

“付某民伙同姜某帅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公司印章和身份证件”是姜某帅伪造公文、证件、印章案的关联犯罪案件。付某民在一家客运公司工作,因为日常开支入不敷出,于是,他想通过办理个人信用贷款的方式缓解一下生活压力。但银行提出的贷款条件,包括提供借款人稳定收入来源证明及夫妻双方身份证件等。因担心妻子不支持他贷款,加上自己收入不高、贷款受限,他便动起了歪脑筋,想通过做假证先把贷款办下来,并且认为后续只要按时还本付息,问题应该不大。

之后,他通过网络搜索联系到办假证的姜某帅,并通过社交媒体向姜某帅提供了相应的个人信息。后来,付某民通过对方伪造的户口簿、身份证及加盖了其所在客运公司公章的工资证明成功办理银行个人信用贷款30万元。

“王某华伙同姜某帅伪造国家机关证据和公司印章”是姜某帅伪造公文、证件、印章案的另一关联犯罪案件。王某华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到姜某帅,共伪造24本房产证和2枚公司印章,编造其公司名下有多处房产的事实,打造虚假“人设”,以获取商业机会。

此后,随着姜某帅造假窝点被警方查获,付某、王某华的罪行也相继败露,最终获刑。

产业化、专业化运作让假章假证类犯罪更隐蔽

西城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元田介绍,2020年至2024年,西城法院审理涉假章、假证类犯罪案件共计146件,对206名被告人判处刑罚。“假章、假证、假公文种类广泛,涵盖身份证件、学历证书、公司公章、资格许可等诸多与社会公共事务、公民基本权益息息相关的领域,不仅严重侵犯社会公平正义和管理秩序,还会衍生关联犯罪。”

据介绍,涉假章、假证类犯罪案件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团伙分工专业化,形成黑灰产业链条,性质恶劣。当前的涉假章、假证类犯罪不再是一个或几个不法分子“单打独斗”、零星分布式作案,而是形成了分工具体明确、流程连贯紧密的犯罪团伙,从组织策划、伪造变造、广告宣传到代理分销,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案。在制假环节,不法分子在原材料成本低廉、印刷技术成熟的地区寻找“印刷作坊”进行合作,形成规模化制假窝点,再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广告宣传和代理分销,形成跨地域售假网络,更有甚者还会假冒国家机关网站设置假证“验真”功能。

“这种产业化、专业化的运作模式使得违法犯罪活动更加隐蔽和复杂,并形成一条内容完备、功能齐全的黑灰产业链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查处难度、扩大了影响面和危害性。”王元田表示。

二是制假种类多样化,事关民生热点领域,危害重大。近年来,涉假章、假证类犯罪呈现出制假种类多样化的显著特点。其中,假章涉及公安消防、民政人社、国土资源等领域的政府部门以及医疗健康、金融投资、房地产等行业的公司、企业,不一而足;假证涵盖了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和医师证、护士证、特种作业证等从业资格证件,不胜枚举。名目繁多、种类庞杂的假章、假证与社保医疗、交通运输和安全生产等民生重点领域息息相关,严重危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带来重大不良影响。

三是衍生犯罪频发化,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影响深远。涉假章、假证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仅在于其本身对于国家机关、公司企业等各类单位的正常活动和信誉的侵犯,还表现为其作为手段衍生下游犯罪的“次生危害”,这种“次生危害”体现在:其一,不法分子伪造或者购买伪造的公文证件印章后直接进行某种犯罪活动,例如,利用伪造的机动车牌照“碰瓷”进行敲诈勒索、利用伪造的军人证、警官证进行招摇撞骗、利用伪造的公司公章加盖在虚假的工资证明上骗取金融机构贷款等。其二,不法分子伪造或购买伪造的公文证件印章后从事某些需要专门资质、资格的工作,因其不具备相应资质、资格,业务不熟练、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间接造成责任事故类犯罪,例如,利用伪造的特种作业操作证进行特种作业,引发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利用伪造的医生执业资格证书非法行医,造成严重医疗事故,利用伪造的驾驶证驾驶机动车上路,造成严重交通事故等。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普法教育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师团队 普法团队 证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