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普法教育的大旗!
引领普法教育走基层!

培训机构“不过包退”成空谈

法院一审判决机构全额退款
2025/2/21 9:47:49 来源:

图为办案法官接待当事人。      江楠 摄

《法治周末》记者 杨文军

□江楠

近日,黑龙江省宝泉岭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学员王某与某教育培训机构因“退费”引发的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判决某教育培训机构全额返还培训费用,这一判决最大程度保护了王某合法权益,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随着“考编热”兴起,不少教育培训机构打着“不过包退”的旗号吸引考生,但当考生没有通过考试,要求教育培训机构退款时却关卡重重。2021年,为顺利通过省级公务员录用考试,王某来到某教育培训机构咨询,在某教育培训机构的介绍下,王某决定报名其开设的“不过包退”班,双方签订培训服务协议书,约定如王某未通过2022年省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某教育培训机构全额返还培训费两万余元。双方口头约定该培训费可以待考试通过后再交纳,于是王某参加培训但未交纳费用。

2022年,王某与某教育培训机构签订补充协议,约定王某只需向某教育培训机构支付原协议部分培训费一万五千余元,如考试未通过,某教育培训机构退还培训费一万五千余元。协议签订当日,王某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支付培训费。后王某未通过2022年省级公务员录用考试,在交齐退费所需材料后要求某教育培训机构全额返还培训费用。多次催要未果后,王某起诉至法院。

宝泉岭法院经审理认为,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王某与某教育培训机构签订的培训服务协议书及补充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双方均应履约。原告符合退还培训费的条件,某教育培训机构未按约定退还培训费的行为构成违约,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王某主张某教育培训机构依约退还培训费用一万五千余元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法院予以支持。

法官提醒:在报名教育培训机构之前一定要详细考察目标机构的资质、运营状态、售后服务等情况,充分运用信用查询平台对计划报考机构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在签订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并注意保留好合同、付款凭证等证据,以便后期发生纠纷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普法教育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师团队 普法团队 证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