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的思考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严塘镇高桥小学
关于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的思考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严塘镇高桥小学
湖南普法中心讯【朱海荣 唐国平】
周妮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段性转型升级,我国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务工方式、工作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量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前往发达地区的城市寻找工作机会,教育下一代的职责被转交给缺乏教育经验的老年监护人,由于严重缺乏密切而持续的亲子交流,因此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较差,留守儿童所接受的隔代教育不具备应有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阻碍了农村留守儿童心智的正常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代农村家庭中常见的隔代教育机制的问题与负面影响,并指出了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合理措施。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应对措施研究
前言:留守儿童所接受的隔代教育不重视锻炼其沟通能力与人际互动能力,无法营造出能够促进幼儿心智健康发展的和谐、稳定环境,隔代教育的实施者即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不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与文化素质,习惯于采用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无法灵活调整微观层面的各种文化因素与教育要素,难以在精神层面赋予留守儿童以慰藉,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心理状态调节能力,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较短,不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1.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缺陷与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体习惯于在固定时间周期内进城务工,并将主要的家庭教育工作转交给上一辈的老人代为完成,以此形成了较为独特的隔代教育现象。承担此类教育任务的老年人不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与指导能力,习惯于采用持续时间较短、形式单一的教育形式,粗暴地对待犯错误的留守儿童,过度放任留守儿童,未能按照既定的管理准则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进行约束与限制。部分担当家庭教育任务的老年人所持有的教育理念较为保守、落后,难以反映时代精神与最新的教育学研究成果,无法针对性地采用正确教育模式培育留守儿童的创新性思维,教育内容较为匮乏。由于未能与父母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与人际互动联系,留守儿童难以在隔代教育中感受到正面、积极的情感,容易产生烦躁、不安、焦虑等情绪,无法对自身的行为方式产生较为正确的认识,往往选择错误的认知路径去认识常见的生活现象,难以积累有益的生活经验。
作为隔代教育的实施者的老年人无法与受教育的留守儿童进行持续性的互动,留守儿童无法处于较为适宜的语言交际环境中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缺乏语言层面的刺激,幼儿无法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难以处理好各类常见的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内在人格处于不完善状态,心智发展速度较慢。多数老年人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式,难以在家庭教育中为留守儿童提供系统性、较为明确的指导,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快速矫正自身所犯的错误,学习成绩处于较低水平[1]。
2.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水平的正确措施研究
2.1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为了解决农村家庭隔代教育效果较差、无法促进幼儿心智健康成长的问题,地方政府必须与农村学校进行合作,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性支持体制,增设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系统性教育的幼儿园或课后辅导机构,让留守儿童能够在此类公益性教育机构中获得系统性的教育,地方政府可组建专业性的社会性志愿者服务工作队伍,为缺乏良好教育的留守儿童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服务,矫正其所持有的错误思想观点与生活习惯,以此弥补隔代教育体系的缺陷,让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都可获得来自学校内部教职工与社会志愿者的关照与指导。地方政府必须号召农村地区的村民建立区域性的互助组织,选拔能够担任儿童教育工作的优秀地方性人才,让部分已经退休的农村教师、政府干部参与到留守儿童教育活动之中,以此合理利用潜在的社会性资源,提供无偿的教育信息咨询服务,矫正部分家长的情感态度,为个别留守儿童提供指导与心理疏导[2]。
2.2构建数字化信息交流平台
地方政府必须集中力量引入先进信息科技,基于多种新媒体软件与媒介平台,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交换网络,让留守儿童能够与自己外出打工的父母进行在线交流,并以视频通话的形式进行深入、持续的互动,留守儿童可基于此类平台面向父母分享个人生活经历,详细介绍个人的生活环境与阶段性学习成果,留守儿童家长可根据自身在定期在线互动中积累的信息,分析子女的心理状态与性格发展趋势,制定更为有效的隔代教育计划与云端数字化教育方案。留守儿童父母应当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在与子女进行在线互动时,使用文明礼貌的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风格,详细地将自身在外出务工过程中积累的生活经验与劳动技能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展现给自己的子女,让留守儿童逐步树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与完善的内在人格,以此强化亲子教育的实际效果,留守儿童家长必须与承担隔代教育的行为主体即子女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进行交流,交换针对留守儿童教育方式的意见,选择正确的现代化教育技巧与策略,对老年人提出明确的教育要求,使之按照既定的教育计划,对留守儿童开展个性化指导,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搭建较为开放的语言应用环境,让留守儿童获得来自心理层面的疏导与学习层面的帮助,承担教育使命的老年人必须注意自身对待留守儿童的态度,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而是采用较为严谨、细腻的指导方式[3]。
3.结论
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所处的教育环境,促进其心智的健康发展,让此类儿童获得优质的文化教育,必须组建专业化的工作团队,整合来自不同领域的社会资源,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可支持家长与留守儿童进行互动的数字化信息平台,鼓励留守儿童与其他学习伙伴建立亲密的私人关系,进行不间断的双向互动交流,交换最新的学习经验,积累可用的知识与生活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