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普法教育的大旗!
引领普法教育走基层!

莫让住民宿成“拆盲盒”

2023/10/25 15:10:45 来源:农民日报
0

  解决目前民宿行业暴露的问题,避免民宿变“民诉”,推进民宿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民宿从业者、平台、监管者等多方努力。

  “在入住前没法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惊喜还是惊吓。”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旅行爱好者在某古镇旅游时入住民宿,午休时马桶上方一块大理石墙砖突然砸下,至今回想依然后怕。近年来,民宿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如预订后无法入住,退改不便;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卫生状况堪忧,潜藏安全隐患等,引发不少消费者吐槽。

  如今,民宿因其亲和、风格多样成为不少人出游住宿的首选。近年来,我国民宿行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某民宿平台近日发布的《2023中秋国庆假期民宿消费报告》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民宿订单达2019年同期的4.3倍。民宿为游客出行提供了多重选择,为地方经济发展也注入了活力,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古镇旅游因其显著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受到游客欢迎,古镇民宿也备受青睐。发展乡村民宿亦是成为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重要途径,成为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以及消费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和远方。

  然而部分民宿暴露出的问题,给游客和行业发展都带来伤害。对游客来说,选民宿如同“拆盲盒”,运气好的话能住得舒适满意,为出行旅游增色加分,可如果运气不好,则会大大影响出行体验,甚至扰乱旅行安排,令人失望而归。对民宿行业来说,部分民宿变“民诉”,影响的不仅是当地短时间的经营收入,从长远来看也背离了服务大众的初衷,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首先,民宿往往是非标准化住宿,具有房源分散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服务个性化、依赖互联网营销等特点,其标准化程度偏低。有的乡村民宿是自建房,未经专业规划、设计、验收,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城市小区的业主将民宅以民宿形式出租,带来治安、扰民等问题。其次,就民宿的经营而言,有些古镇民宿缺乏专业的经营人才,经营者多是当地村民,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难免出现经营不规范情况。此外,民宿的信息发布和交易多是通过平台完成,个别民宿没有取得相应的营业执照,平台的审核入驻门槛较低,相关平台没有做到全方位监管,甚至存在监管空白,给民宿出现问题埋下隐患。

  事实上,为规范民宿行业发展,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行业标准,明确规定旅游民宿要取得当地政府要求的相关证照,对经营场地的安全、食品安全以及从业人员有了更细化的要求,并健全了旅游民宿评定的退出机制。今年2月,国家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正式实施,从公共环境和配套、建筑和设施、卫生和服务、经营和管理等11个方面对民宿发展提出新要求,对民宿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现行标准为民宿管理者和经营者提供了规范、可参照的依据。更好地贯彻实施标准,解决目前民宿行业暴露的问题,避免民宿变“民诉”,推进民宿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民宿从业者、平台、监管者等多方努力。首先,品牌化、连锁化、个性化是民宿行业发展趋势,因此要探索多元的规范管理模式。古镇、乡村零散的民宿从业者可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采用“专业从业者+散户”的经营方式,由专业团队提供指导,零散经营者当好“管家”,促进民宿管理精细化。对于规模较大的民宿从业者,要开展常态化的民宿管理培训,提高民宿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民宿的运营过程中,还要推进民宿服务的差异化建设,将当地特色文化与旅游需求有机结合,鼓励发展高品质、有特色的地方民宿。

  其次,线上平台是民宿经营管理的关键角色,当出现事实与图文不符,甚至欺诈消费者的情况时,平台的责任不可推卸。因此民宿线上平台要做好民宿信息发布的审核把关,还要制定恰当的激励竞争模式,引导民宿经营者诚信经营、用心服务,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服务品质。

  第三,地方相关部门应推动形成共建共治体系,加强对民宿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监管。既要摸清地方民宿的基本情况,对问题民宿采取停业整顿等措施,还要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地方民宿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拓展消费场景。与此同时,还要向消费者普及维权知识,提升投诉处理的效率,减少维权成本,更好地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扫一扫在手机端浏览当前稿件内容
友情链接
中国普法教育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师团队 普法团队 证件查询